revdanielyung7007.org
基金會起源 arrow 翁牧講壇 -「篤信力行」 arrow 「篤信力行」的信息 arrow S-051 : 生與死
主選單
基金會起源
管理團隊
翁牧講壇 -「篤信力行」
資助項目
奉獻方法
財務專訊
錫安堂會肢體_懷念集
資助錫安堂會: 快訊
聯絡我們

Search
誰在線上

                          生與死

小引:有些墓碑上雕刻了這句話:「今日吾身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對於這句話,我們無可奈何,只有承認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人一生下來,立刻面向死亡的目標邁進,人所走的人生道路的確是「死路一條」。

一. 人皆有死

1.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之過程。

2. 如果一個城市的歷史久遠的話,墳場的死人比城中活着的生人為多,但他們只佔地兩、三平方哩。

3. 有人曾問我一個很濫的問題:歷史中這麼多人死去,天堂地獄那有那麼大可以容納得下這許多人?請想想,歷代死了的人到哪裏去?還不是埋在地球上。地球尚且容納得下,何況天堂與地獄(這是題外的話),現在言歸正傳。

4. 人生必有一死,不但是聖經所講過的,歷史中不少哲人,不少知名人士也都論及。

5. 我沒有把握預測跑馬的輸贏,但我敢預言大家有一日必定會死(如果主耶穌未回來接你)。但大家聽此預言之後,明知準確,卻不會稱譽我為大先知,人必死乃人所皆知的事;人雖然必死,人卻不想死。

二. 人皆怕死,不願意死

1. 人的求生慾比食色慾更大。

2. 人都怕死亡,因為怕與所熟悉的人與物分離,因為怕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人怕自己死,人怕自己的親友死,人怕見死人(觸景生情),死對於人類是悲哀、恐怖、神秘的。

3. 有位名人「利希脫」說:「因一個逝去的朋友,都是吸引我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的磁石。」這句話充分揭示了死別分離是人不願意死的其中一個原因。

4. 另一名人「西那斯」則說:「怕死比死更可怕。」他指出了「怕死」這一種特殊的懼怕比死本身更可怕。
我記得一位弟兄講述他未信耶穌之前的經驗,他說雖然他是年青人,但每當夜靜更深,就會想到「死」的問題,有時怕到週身「冷額」成額「水」(汗)。
我相信一個已達75歲的人必然曾經想過死的問題,當我們讀報時讀到天災人禍死亡的數字報告,戰爭的死傷,看見出殯的行列,聽到喇叭的響聲,經過一個墳場,不由得我們不想到死的問題。
但一想到死的問題就覺困擾,為什麼人一定會死?死了是否一死百了?死了之後的光景如何?會不會見到牛鬼蛇神?有地獄存在否?有無知覺?如果落地獄怎辦?死後是否像佛教所說再次投胎,做人?做馬?做牛?做狗?這一大堆問題,你得不到半個答案。因此你會很煩惱;有些人索性不去想他,有些不敢想它。
聖經希伯來書2‧15將人類此種比死更可怕的怕死情形道出:「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奴僕:無自主權的奴隸)
人類當死亡蔭影的籠罩無法自由,作了「怕死」的奴隸,沒有脫離這種「懼怕」的自由方法,這種情形是十分痛苦的,「不自由母寧死」,但死並不自由,因「怕死」的恐懼已令人不自由。
但這節聖經講到「並要釋放」,怎樣釋放?「等陣」才講。

5. 有一位猶太女醫生Miss Rose(心理學家)調查研究500名臨死的人,研究出人臨死時的心理狀況可以分成五種階段:

(i) 震驚:當他知道自己患了絕症時吃驚不少,但極力否認有病,盡力隱瞞實情。初時如此,但後來知道無法隱瞞,就想與他人探討自己的病情,但多數無人肯與他討論,其實對於瀕死的人,最需要的乃是合他「心水」的伴侶。

(ii) 第二階段是「發怒」。他最先希望自己無病,但事實勝於雄辯,他只有承認有病,這時他會問「蒼天」何以別人無病,自己有病,他會無理地遷怒他人。如果朋友來訪問,談及他們假期的愉快情形,滿以為可以令病人也快樂些,但有時反使他想起往日健康時的歡愉,感觸現在的淒涼景況,因而怒火中燒,痛駡親友也未可料。

(iii) 討價還價的階段:希望生命的主宰(雖然不知是誰)給予多幾年的壽命,在此階段病人容易接受宗教信仰(但請勿等到此時才信,可能沒機會)。

(iv) 失望期。病情日趨惡化,自知亳無一線生機,就很感失望,不願見親友。例:一位瀕死婦女哭着說每次他接到慰問咭時,反而使他更為傷痛,所以不願見客,他開始面對現實,準備對世界說再見。

(v) 逆來順受:看化了,內心安息了,似完成了未完成的事,這時歡喜與最愛的人在一起。
照我個人看來,這種所謂內心的安息未必是真話,若是真話,那種安息也只是麻醉自己所得的效果,因面對未可知的情形,總會感到不安。
上述就是人皆怕死的情形。

三. 人皆注意「死」的問題

1. 盡管許多人自誇不怕死,但事實證明,人對死亡這切身問題是很關切的。

2. 美國聯合神學院屬路牧師(教授)開了一科有關「死亡」的課程,是一門「冷門」課程,竟然一開就是五年,許多人來選修這一科;可是人對「死亡」問題的確關切。

四. 人皆不知死後如何

1. 雖然有研究「死亡」的科目,但人類憑自己的知識仍然對死亡一無所知,沒有人有第一手的資料可以供應,除非他真的死而復生。
所以對於「死亡」是沒有專家的,死是非常真實,又卻是非常抽象的。
人可以研究臨死的心理與生理情況、宗教對死亡的幫助;但對於生命的來龍去脈,古今如一:搞不清。

2. 中國古人王充說:「人之死也,猶火之滅,火滅而耀不照,人死而智不慧。」意思是人死了,一切就化為烏有了。但這只可代表個人的意見。

五. 死亡對人生觀的影響

1. 雖然人類不知死後事,但死亡對於人生活在世上時之人生觀卻有很大的影響。
2. 許多英雄豪傑都曾為生命之短促而唏噓嘆息,一世功名是血、汗、淚換來的,但當死神呼召之時,「赤手而來,空手而去」的哀歌就唱起。這樣功名何益?

a. 莎士比亞寫道:「該撒死了,他尊嚴的屍體,也許被破牆填砌,不管往日的英雄,如今只好替人撐兩遮風。」人死了變作黃土,黃土被用來作磚,替人家遮風擋雨,塵世功名的結果總逃不脫這種現實。

b. 中國東漢一本古藉亦有類似的話,「墳墓生荊棘,孤免穴其中」,「人生不過如此而已」。

c. 許多人都承認人生是痛苦的
 波普說:「生命是一場長時間的病苦」。
 Long Fellow詩人:「生命是一個空虛的夢」。
 赫伯特「在我們暸解什麼是生命之前,我們已將它消磨了一半」。
 朋斯:「死亡是窮人的好朋友」。死了窮困也解脫了。

以上是些對人生較悲觀的看法,且看積極的一面?

1. 辛尼加:生命是一篇小說,不在長,而在好。(又長又臭很可怕)
2. 康斯爾:我們笑、我們哭,都是生命:我們打肫,離開現實,那就是死。
3. 西塞魯:瞭解生命真義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
4. 中國王船山說:「死不足憂,所憂者,死而無益於世。」
這些對人生的看法都有積極的一面。

六. 基督教信仰對死亡的啟示

1. 對人形有積極的看法的人想憑一己的努力與奮鬥來克服人生的種種困難與挫折,那股力量有人表現得很驚人。
我們同意人生要積極,不宜消極悲觀,但我們仍得承認死亡的問題未獲解決時,人仍然不能得真正的安息;積極者的快樂只是與消極者比較而言的。至於那真正擺脫死亡威脅而得完全安息的平安,始終未能獲得。
生命與死亡的問題只有從神向人類的啟示得着答案。什麼是啟示:設一個例:一個從來未見過汽車的深山野人,若不給他看一部汽車而只告訴他有「汽車」這種東西,他怎也想像不出什麼是「汽車」。如果神不向人類啟示生命與死亡的奧秘,人無論如何總無法得知生死是怎樣的。

2. 除了基督教信仰之外,沒有另一種宗教對生死有合理完滿解釋,更無永生的把握。

3. 

a. 聖經很清楚透露上帝是人類生命的創造者,他是生命之源頭。

b. 聖經指出人應該敬畏上帝,按祂的旨意,為衪而活

c. 聖經告訴我們人的壽數乃是由祂而定
徒17‧26「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d. 聖經告訴我們人死後有審判,永生或永死。
來9‧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太7‧13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e. 當然人都喜歡永生而不喜歡地獄永刑,但怎能得永生呢?若聖經沒有透露這問題的答案,人就真的太苦腦了。
可幸聖經給我們非常清楚的答案:「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帖前4‧13-18)

所以一個人若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他就知道自已獲得永生,死後情形對他無非一個謎,心靈就得安息,真正的安息。

你也許說,我不信聖經又怎樣?我可以告訴你,從很多方面都可以證實聖經為一本真實可靠的書,是神的話語;若對他有疑惑,不妨研究研究。你對死亡的看法如何?你有懼怕嗎?

人若信聖經,依從他的話去信靠基督,死的恐怖與煩惱就結束了。請認真考慮這問題。

信主的弟兄姊妹,你也許常感覺信耶穌有什麼好處?單單脫離死亡恐懼這一樣,已夠你歡欣了。

 
< 前一個   下一個 >